时间:2008-12-28 20:34:07 来源:
作者:
同职位的管理人员比她“要求”高多了,也没有这么回报我们。想必那家酒店管得太严了,以至于她不了解“行情”,背负了太多思想压力,只收区区一点东西,这样做实在得不偿失。
后来,我跳槽到一家大型装饰公司跑业务,接触的甲方大多实力很强,出来谈单子的人也大多很牛气,根本不用你想方设法给他小恩小惠,他们自己会开口要。有一笔大单子谈了半年,吃饭、洗澡、上夜总会不知道多少次,我们老板满以为羊毛出在羊身上,最后定价时对方会通融通融。不料吃油了嘴、唱哑了嗓子的对方主管,却一点没让步,最后签了一个微利的低价单。
“吃了你的,拿了你的,最后还是公事公办。这也是一种境界,人家不担心你要挟他,因为你去嚷嚷他也不会承认……”老板感慨道。这种自己占了便宜,又没有损害公司利益的人,真不太好形容他们——道德上的坏人,合格的员工?
“中国人习惯揩油。如果你给他五文钱,让他去买醋,他会自己留下两文,打三文钱的醋;如果你给他三文钱买醋,他会留下一文……假如你只给他一文,他没法吃回扣,那么他会在半路上洒掉一些醋,发泄不满。”一个近代英国商人这样形容我们的国人。这样的描绘,当然会让爱国愤青拍案而起,可是这也的确不是空穴来风。就算有些偏颇,也应该让国人对此有所反省,有则改之,共同维护自己的形象。
领导要做出表率
闲三阁(国企员工)
无论单位大小,国有还是民营,揩油现象都难以禁绝。因为有句流传久远的俗话说:“世界有个加拿大,中国有个大家拿。”在这种氛围中呆久了,正如常在河边走之人,不湿鞋才是怪事一桩。只不过是,“大家拿”的区别在于,能耐大的“拿”得多,本事小的“拿”得少。
前年,上级公司发文件,员工相对较少的基层单位,除经理工作用车外,其余领导所配车辆统统上缴。就在书记和主抓生产的副经理所配公车上缴的第二天,他们分别自费购买了二手车,比原来公家配的专车还要高一个档次,至于耗油嘛,反正公司有规定,他们是可以定额报销加油费和修车费用的。
其实说白了,就是“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”,为揩公家的油找冠冕堂皇的借口。他们已经习惯了以车代步,和员工一起挤班车,会感觉有失领导身份。
单位搬到新办公楼后,为了便于工作,各个办公室都装了201电话,只有重要部门才配201卡。不配201卡的部门有公事需打电话怎么办?找部门负责人,因为他们每月有配的手机卡。于是,重要部门人员公私兼顾,正谈公事时,电话断了,201卡上的钱用完了,就到领导办公室打直拨电话,继续谈公事。如此一来,领导不胜其烦,就将重要部门201电话改成直拨电话。这下大家乐了,因为回归了“利益均沾”的好传统,而其他部门不论公事、私事,也都可以和重要部门共享资源了。
单位电脑不少,有的部门多达三四台。除了几位领导电脑上网之外,还有几个重要部门的电脑,因为工作需要可以上网。时间一长,单位所有上网的电脑,就成了公用网络。有看网络电视的,有查询股票行情的,有上网聊天的……尽管上网的理由各不相同,但逮着机会“揩”公家的“油”绝不手软,却是相同的。
单位不是没有惩罚措施,可制度是人订的,在执行时难免“走样”,像老太太吃柿子——专拣软的捏。于是“人性化”处理之外,大家“揩油”时都心照不宣,绕开“雷区”,不触碰“高压线”,不显山露水,规避风险。
说到底,“揩油”是在损公肥私。说严重点,“大家拿”现象是集体腐败。治理“揩油”,领导理应做表率,严于律己才行。
“揩油”容易监管难
燕萍(人力资源)
职场“揩油”见怪不怪。其中一个原因无非是员工的工资低。
我原来那家公司的司机,一个月工资扣除“四金”后才1200元,如不靠“揩点油”挣点外快,一个大男人,怎能养家糊口?
司机“揩油